首页 > 明星

中国最北气象站的“守疆人”—郭大勇

作者: 来源:政府 2020-05-02 15:29:29

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(记者李海韵陈杰)我国最北的漠河市还没有天亮,北极村国家气象观测站测报员郭大勇已经赶往站里准备值班了。“每天7:30交接班,我们铁的规律是双方必须见面,”郭大勇将天气现象、地表数据、云层状况等...

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(记者 李海韵 陈杰)我国最北的漠河市还没有天亮,北极村国家气象观测站测报员郭大勇已经赶往站里准备值班了。“每天7:30交接班,我们铁的规律是双方必须见面,”郭大勇将天气现象、地表数据、云层状况等刚刚抄录完的观测数据进行校对,再去巡视一圈,检查仪器有没有故障,才正式完成交接班工作。

北极村气象站是中国最北的一座气象站,也是国家一类艰苦台站,这里曾出现过零下52.3摄氏度的历史极端低温。郭大勇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8个年头。

天上下刀子 也得出去观测

“我们是基准站,是国家级站,需要24小时每小时进行人工观测。不管是什么天气,就是天上下刀子,你也得出去,以保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。”

以前北极村气象人靠煤油灯或电瓶灯照明,住在四面透风的平房里,自己烧土暖气,穿再多层厚衣服都觉得冷,后半夜更是冻得头皮发麻。如今气象站新盖了两层小楼,并实现了集中供暖。

“以前,北极村每天只供电3个小时,气象站只能靠小型发电机维持业务运行,一到发报的时间就需要启动发动机。我们有一个老观测员,因为起动发电机,发电机皮带把食指绞断了,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,同事的手指头最终没能接上。”郭大勇惋惜地说。

2008年,北极村并入国家电网,结束了50多年不通国电的历史。“现在观测都是自动化,数据上传也是自动化,我们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网络畅通。”郭大勇说。

心有余悸的“开江”灾害

在1998年5月黑龙江开江期间,由于下游未解冻,导致大量冰块以及林场的原木冲到了岸上,直接冲击损坏了气象观测场的仪器。

“当时,我不当班,但我发现开江危险时,及时赶到了气象站,和其他两名同志冒着随时被冰块和原木撞击的危险,在观测场临江位置设置围栏,同时及时修复更换了气象设备,确保了气象资料的随时更新。当年的开江对我们当地人身财产损害很大,很多村民都撤离到安全地带,只有我们冲到了一线。因为气象资料对气象人来讲,好比军人手中的枪,抢救气象设备对我们来说是当时唯一的选择。”郭大勇回忆道。

北极村最“寂寞”的人

小小的北极村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15分钟,而从北极村气象站到最近的村民家里都要走上20分钟。冬季里超过16个小时的黑夜,带给人一片浓重的压抑,北极村气象人在每天工作的24小时里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跟自己说话。

“有时候看个新闻,天好的时候出去转一圈,寂寞的时候出去喊两声,排解心中的闷气。冬天到4点多,天就黑了,那时候就会感觉到害怕孤独,于是我就把屋里值班室的灯都打开。”郭大勇习以为常地说。

“这里冬天气温一般在-40℃,室内温度在20℃,室内外温差大,呼吸时牙齿受到强烈刺激,长期下来牙肯定不好。像我这一口牙2/3基本上都坏掉了。”郭大勇说道。“像一些高寒地区常见的病,腰疼腿疼,风湿病,我也全都有。”

气象观测也是守卫边疆

谈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,郭大勇底气十足地说:“我们是主要搞测报的,和预报是两回事,老百姓一般认识不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。 比方说你想查一查1958年哪一天是什么气象、气温、当时的能见度之类,我们就能拿出数据来,所以说每一分每一秒,我们都是有仪器和人工记录的,主要是为国家积累气象资料。像我们的做的每一份数据,对国家的经济建设,国防军事航天都是有很大作用的。”

“选择这个工作,主要是因为我对气象工作是充满向往的。我们气象站当时有一个气象干部培训中心,来一批人干一年两年基本上就走,都留不住,后来组织上考虑怎么能留住人,所以就在当地招了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,现在基本上都留住了。组织上跟我们谈,要建设边疆守卫边疆,我感觉我基本上是做到了。”郭大勇说。

(责任编辑:李根)

上一篇 下一篇

I 热点 / Hot